10月14日,《仰韶時代》《何以華夏》新書發(fā)布會暨仰韶文化研究成果活化利用研討會在三門峽廟底溝博物館舉行。研討會階段,在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長田凱的主持下,與會嘉賓們圍繞仰韶文化研究成果如何活化利用,發(fā)表了不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三門峽市文旅集團總經理李云峰介紹說,三門峽市文化旅游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攜手河南嵩陽文化策劃有限公司,圍繞“圣地仰韶,花開中國”主題,打造“何以華夏——仰韶文化數字藝術中心項目”,目前項目進展順利,預計2025年元旦可以與廣大觀眾見面。
仰韶文化是影響最為深遠的中國史前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發(fā)展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圍繞中華文明探源,我省實施了中原地區(qū)文明化進程研究項目,仰韶文化考古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同時,推動仰韶村遺址、廟底溝遺址、大河村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展示考古成果,保護遺址風貌,建設遺址博物館等便利化的服務設施,使沉睡的遺址煥發(fā)了活力。更為可喜的是,許多考古專家、文化機構和媒體人,致力于考古成果的轉化普及和傳播工作,為公眾提供了更專業(yè)、更生動、更可讀的普及讀物和多媒體產品。 《何以華夏:畫說彩陶上的文明密碼》作者、著名插畫師周凡舒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視角分享了創(chuàng)作過程,她從仰韶文化中提煉出少年兒童感興趣衣、食、住、彩陶花紋等幾個方面著手創(chuàng)作,把仰韶文化的考古成果轉化成符合小讀者口味的通俗讀物。 《仰韶時代》作者、著名考古學家王仁湘回顧了自己從事考古科普20多年的經歷,他認為,大眾讀物既要有扎實的學術研究做基礎,又要有通俗有趣的文字做普及,才能使普通民眾真正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著名考古學家、山西大學教授王煒林認為,中華文明是從仰韶文化開始的,最早的中國也是從仰韶開始的。仰韶彩陶除了藝術美,背后還有很多的內涵。仰韶文化普及、活化利用已經開了一個好頭,仰韶的故事還沒有講完。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李琴說,把仰韶文化研究成果轉化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可以有很多形式,博物館展覽、圖書、研學、文創(chuàng)、講座等等?脊湃瞬粌H是研究者,也應該是傳播者,要用科技帶給觀眾沉浸式體驗。 河南美術出版社社長王廣照介紹了《仰韶時代》《何以華夏》兩本書的策劃和出版過程。他表示,未來將進一步考慮如何從出版的角度活化仰韶文化,并將繼續(xù)推出更多優(yōu)秀的文化作品,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貢獻力量。 三門峽市文旅集團總經理李云峰從文旅角度出發(fā),認為仰韶文化具有巨大的開發(fā)潛力,并介紹了三門峽傾力打造的“何以華夏——仰韶文化數字藝術中心項目”。 《何以華夏》數字化藝術展分為五大篇章,以神話故事為展覽脈絡,結合考古學、歷史學、神話學、美術學等多門類學科,以考古研究成果為基礎,以歷史古籍、文獻資料作參考,利用數字藝術加強考古學文化展陳的形式和表現力,打造可調動五感體驗的全沉浸式數字藝術展覽。 第一篇章《混沌初開》使用全息投影通過現實增強技術制作的數字動畫,讓觀眾沉浸式感受混沌宇宙與世界初成。 第二篇章《炎黃一統(tǒng)》采用環(huán)幕、地幕、中心柱幕、相結合的形式,將仰韶文化典型彩陶紋樣,魚紋、鳥紋、花瓣紋的演變,生動展示華夏族群融合的歷程。 第三篇章《曙光乍現》展區(qū)觀象授時部分使用VR頭戴設備,結合神話故事、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為游客展現農業(yè)、桑麻紡織、制陶制玉等手工業(yè)、釀酒、祭祀等仰韶先民的生活場景。 第四篇章《文明之花》主要利用高清LED大屏以及高清激光投影機讓觀眾在此聞到花香、感受到微風習習的觸感同時聆聽一個今人與古人對話的故事,講述黃帝統(tǒng)一華夏,花開寰宇,世界最終成為一個美麗大花園的美好愿景。 第五篇章《花之絮語》使用互動裝置與5G移動設備相結合分享游客觀影感受:將觀眾從數千年前的仰韶時期拉回現實中的今天,聯動文藝界大家,在特別打造的藝術空間里,于靜謐處聆聽詩作的浪漫。 建成后的何以華夏——仰韶文化數字藝術中心將會是一處集仰韶文化數字藝術展示、考古研學教育、文物展示與國際交流的綜合性文化教育地標。數字藝術中心項目數字藝術展依托聲光電空間打造的藝術場景是可移動、可復制的,它能夠擺脫博物館空間的限制。“何以華夏”“圣地仰韶”文化IP都可以借助巡展的運營模式走出三門峽,走出河南,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據“何以華夏——仰韶文化數字藝術中心項目”運營方負責人透露,數字藝術展覽內容正在抓緊制作,預計將在2025年元旦前后與觀眾見面。 ( 編輯:tln ) |
仰韶文化研究成果怎樣活化利用?專家如是說 三門峽有大動作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24-10-16 打印